当前位置: 首页

甘泉教学

教研成果

点亮智慧人生的数学小达人 ——我校数学小论文获得者的探索之路

日期:2020-03-28 15:53:52 浏览次数:

在第十届初中学生数学小论文比赛中,我校厉一诺、余典、金承逸三位同学撰写的数学小论文《裁剪的迷惑》、《淋了多少雨》、《点在坐标系中的变换》,纷纷荣获温州市二等奖。祝贺指导师林少平老师。

 

 

厉一诺的获奖感言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时光荏苒,已然是在八中的第三个年头了,再有两个多月就要离开这校园。在这个书声朗朗的地方我留下了太多的回忆,有的关于欢笑,有的关于泪水;在这个洒满阳光的地方,我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友谊。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我更明白了“唯有努力,不负光阴”的道理。

初中阶段最光鲜的一笔,莫过于机器人比赛了,一路过关斩将,直到败在了国赛强敌的手中。还记得学校里选拔的时候,吴老师对我说:“我知道你很优秀,但我们确实没有在这种比赛上带过女生。”在他的言语中,我仿佛读出了无奈与失落。后来的日子里,我每个午休都会到创客教室去练习,当别人还在教室里休息的时候,我却拿起了螺丝刀和工具箱,一次次地拼搭,一次次地实践。我用自己的努力与汗水书写下初中三年里最绚丽的篇章,也用行动向吴老师证明了自己。

说回这次的数学论文和说题的获奖,其实在一开始我也是抱着去试一试的心态,毕竟是第一次参加这类数学比赛,觉得自己获奖应该也不怎么可能。但我是一个比较好胜的人,如果我得到了这个机会,我就一定会去做,做就一定要做好,至少不能留有遗憾。小论文前期的选材与构思就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后来的文本我又前前后后修改了不下五次,才改出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

在准备说题比赛的过程中,我会去看一些别人说题的视频,整理自己平时在数学方面解题积累的一些窍门,反复巩固。并且在那几天特别注意林老师上课时的方式,观察她的语言、动作。还要特别感谢林老师的帮助,在课余时间会传授给我一些讲题的小技巧,并在下午晚自习的时候特别抽出时间让我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讲题,极大地增长了我的自信心。区赛之后还获得了教研员的表扬,这使我明白,我去说题,并不应该是去“打酱油”的,而是要去锻炼自己,成长自己!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般蹀躞,以此为归。”愿你我在最美的初中年华,都能义无反顾,全力以赴。向着自己心中的那个远方不断靠近,去遇见更好的那个自己!

厉一诺同学还获得了温州市首届初中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说题比赛二等奖。

 

 

余典的获奖感受

我虽然有时会进行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探究,发现一些蛮有趣的事。但我觉得我的数学其实并不那么优秀,我也对自己的数学没太大信心,不过我的数学老师还是十分信任我,把数学小论文的参赛机会给了我。我刚接到这个任务真的是手足无措。数学老师给了我一些去年获奖的范文以供参考,他们的论文都十分复杂,而且他们的选材极其新颖,实在不是我能想到的。

 

我花了好多时间来选材,我也曾经找过一个很有经验的网课老师,看看能不能在选材上有所启发。然而,他见我莫得思绪后,就直接告诉我有一个有用的题材,告诉我应该摆上哪些图形,如何计算,要做什么样的实验。而我,我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把他讲的东西落实成文。我觉得这样实在不恰,我总觉得数学小论文是要自己进行探究的,这样似乎有点顽固不化吧,但是我选择了另一个自己想的题材。当然这个题材确实没有之前的好。

 

我开始查资料,在这个过程之中我发现作为我所探究的问题作为一个实际问题,不是理想化地计算就可以解决的,但我一步步地查阅,有的时候还要搞清楚两个资料为什么看起来是矛盾的,终于获得了所需的内容,也学到了不少范畴外的知识,但此时我也已经累得不行。到了这里我就飘飘然了,我以为只要将查阅到的知识用一下,就可以将这个问题化为一个比较简单的代数式,可我用尽浑身解数之后,发现这个问题指向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式子。

 

我在纸上试着化简,算了好久,使用了各种方法,可是每次算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时间到了,我那天大概是在深夜交了还不完善的稿子,我什么也不想想了,我总觉得我已经努力过了,毕竟我的数学能力也不强,而且这个选材也不好,或许这个选材就是一个无底洞,就是探究不出答案的。

 

数学老师中午拿来几张纸需要我签字,签完了字就可以投稿参赛了,我看着这张白色的纸,签上我的名字,难道我就这样签上我的名字然后给交上这样一个并不完善的稿子?我感觉心里实在过不去,我交签名时又和数学老师解释情况,最终在教师办公室的电脑上,我化简出了那个式子,并且用另一种方法验算正确。由于没有几何画板,实在没能继续深究下去,这是遗憾的地方。

我在实在对我的论文没有太大期望,没有想到竟能获奖。我,虽然平时数学不那么理想,可我不愿意使用唾手可得的题材,而希望至少感受一下探究的过程。虽然探究真的很难,但我也最终取得了一个成果——这个过程也就是数学小论文之所在。这个奖算是献给那个不愿意苟且不愿意放弃的自己吧。

最后感谢我的数学老师。 

 

金承逸的探索历程

自从对数学方面的学习意识意外地被激发,我从此总想着要多接触点知识。幸运地是我遇上了很多的机会,额外抓住了些偏门知识以助力高楼的搭建。终于意识到我的兴趣便在获取超前的知识上时,我视之为意外,但我若愿这么做又何尝不可?

初一的下学期,伴随着对经典力学的追求,我将课后时间交给高中数学教材的讲解上,寻找着理论知识的枝条以及攀着这些枝叶向上才可一眼收尽的森罗万象的数学世界。

显然我与登上顶峰相比还很远,但透过逐渐稀薄的枝痕叶影,我还是能隐约感到一丝在前人栽下的百种参天树面前的震撼和畏缩,越是乘着寒风向上越是畏惧自己将会目眩于大千世界的神秘和混沌并无处可去了。在浏览过了高中的全部数学知识,我选择了对经典力学最能起到实效的函数和微积分,这个选择可称直接改变了我的数学经历。除了能跳过部分难题的思维困局而走上通向答案的捷径外,它赋予了我对新公式推导的热情。这种热情的最早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惰性,公式配得上一劳永逸的称号,我热衷于追逐这种只需要代入数值便能得出结果的事物。

最开始的公式是在初二上学期经历了近两周才推导出的变换公式,它可称是层层叠加出来的复杂内容。当时秉持着一股骄傲之气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以前作为智慧结晶的公式留到今日是一次也没用过了——实在是过头复杂了。或许现今的我也有一股咄咄逼人的气势吧,这样的我会毫不犹豫地摒弃这既不美观也不实用的公式。在老师的支持下,将新颖的知识体系引入原先的思路,并用迈向成熟的思维相关联,我得到的惊人产物甚至能引我折服。在不止步的变化中,我不止一次为自己推导公式,也不只一次更新过知识储备,却仅此记忆犹新,也引我意识到我对创新的热忱。

人的生命历程是不断向前的,这句话始终没错。可是,“前”这个方向又是什么?没人能诉说自己的缥缈虚无的前方在哪里,有什么,如何前往。前路漫漫,只望着前方而止步不前则遥不可及;只蒙头赶路而低下视线更是不明智。我借着我的喜悦迈出前路的方向,凭依着心之所向,前路方可闪耀起微光。

 

 

审核 /郑新

编辑 / 陈苗静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