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娃
张执任,1976年——1982年于本校执教。现为世界华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世界华人名人录》杂志社长兼总编、海外华文传媒协会副主席、匈牙利华文作家协会主席。
写在前面:
知道张执任在匈牙利,也知道他在布达佩斯办出版社,出书出杂志,更知道海外从事文化事业的难上加难,一直想写他,觉着他是足以堂而皇之驻足“温州人走世界”专栏的。可我们毕竟20年未谋面了,虽然以前都在温州文坛混,是文友,很熟。而且10年前他在他的出版社初创期也曾给我来过电话,邀我加盟,而我呢,窃以为那事太难,未敢接手,现在想来多少有些愧对于他。所以,联络他的念头一直蛰伏着。直到最近,另一位文友在闲聊中谈及他,细数了他十分不易的文化业绩,长久以来的动意突然间就被激活了。
我抓起电话就拨,果然逮住了他。本想飞去一趟的,偏巧他正准备启程回国,面对面的采访只好通过跨国电话来替代。他的声音从布达佩斯传过来,收进我的录音机,再放出来,竟还是20年前的熟稔,心下便有些恍惚,好像回到了过去。
之一
张执任是从北大荒兵团返城的“老三届”知青,不论“老三届”还是“知青”,今天听来都有时过境迁的悲怆感。可当年,这个群体是多么可歌可泣的一个英雄部落,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着中国一段独特的政治人文历史。张执任出身书香门第,是温一中六七届高中毕业生。从黑龙江回温州,他先在中学教书,后调入市文联专事写作与编刊物。认识他应该是在我任职的报社副刊部或者文联举办的文学笔会之类,只觉得他个儿很高,来去一阵风,很有动感很健谈的样子。
那时温州文联名气甚大。名气大是因为一本叫《文学青年》的月刊,不仅在本埠,在全国都很牛,有中国文坛“四大小旦”之一的美名,比后来以风暴之势享誉经济领域的“温州模式”出名还早。“文学青年”既属于文学又属于青年,既深刻又前卫,用今天的话说是顶,是酷,几乎每期都有佳作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转载,发行量曾一度攀升到全省所有文学杂志的总和,深受把文学作为至高理想的那一代人的青睐。这本刊物与张执任不无干系。他非最高长官,却也是灵魂与主要干将之一。他用北大荒情结把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最响亮的知青作家群一古脑儿揽到他编辑的这本刊物里,使几十年来文化日渐贫瘠的浙南地区盛开灿烂之花,风景这边独好。那次雁荡山笔会,《文学青年》居然把当今的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以及很多省市的作协主席副主席都请来了。当然张执任们请的不是这些人的头衔,而是他们作为一线作家在文坛如日中天飓风般的影响力。我恰好是当年的随行记者,还与铁凝同住一屋,除了追踪报道,单是各作家专访就连篇累牍做了四、五篇。记得那时乐清电器市场方兴未艾,张执任们率先带了这群作家参观柳市。他身形颀长,多半比别人高出薄薄一片头顶,像是一个靶,大堆人里总能一眼瞄住他。走在微风拂煦的小桥流水之上,他侃侃而谈,叙说温州的变迁,叙说商品经济带给温州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既有切肤之痛,又有悲悯情怀,很到位,也很文学。
相信那些后来的文坛大腕以及《文学青年》编辑部的同人都会铭记那段属于文学也属于自己的青春往事。
之二
张执任的二度辉煌是以剧作家的身份。那已是九十年代中期,他与好友张思聪、汤一钧以温州改革开放最初十年的风雨历程为蓝图写出一部十八集电视连续剧《喂,菲亚特》。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甲壳虫般的菲亚特是最早闯入温州的出租车,当年的旧城老街阡陌小巷满地都是,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复苏与涅(磐)。三位剧作家可谓慧眼独具,感知着菲亚特的象征意味,抓住了这条经纬线,一个戏就风生水起地铺展开来。又因了陈宝国、何赛飞、米学东等知名演员加盟,原汁原味栩栩如生的温州人便从饱满故事里脱颖而出,有着独特的魅惑。其实这也是三位编剧的自我期许,一开始就把标杆立得甚高,呕心沥血也要写出温州的灵魂,温州人的精髓。为避开纷扰,他们躲进招待所,从议提纲到一稿二稿三稿的写作,竟把市内所有条件价位都低廉的招待所旅馆轮换着住了个遍。戏一出来,不仅轰动温州,还轰动全国。那当儿温州已成中国热点,再怎么毁誉参半也吸人眼球,所以观众根本是把这部电视剧当作一座城市和城市人的真实来读、来看。戏本来就是媒介,观众通过媒介读懂了温州与温州人,好评如潮遍地开花也是自然的事。
那年另一部更牛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也在全国上下热播,《喂,菲亚特》便在荣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之后又与《北京人在纽约》海内海外一南一北双双走上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台。“飞天奖”是中国电视剧的奥斯卡,在那个用鲜花红地毯铺陈荣誉的瞬间,张执任们为曾经吞咽了无数甘苦的《喂,菲亚特》笑出无邪的酣畅。
之三
他与他的合作者迅速窜红,被誉为温州文坛“三剑客”,成为各路媒体甚至广告创意者穷追不舍的对象,频频出现于报章荧屏以及广告代言的解说里。没等亮丽的一页翻过去,张执任却玩了出坊间蒸发,跑到多瑙河之畔与匈牙利人为伍了。世界是多元的,人在多元的世界里难道不该活出丰富和多彩?不少人为张执任的转身、去国、下海扼腕叹惜,他自己则不然。不管编辑、作家做得多么好,多么出色,总是单一的,他的血管里着搏动着温州人的不安分,就会遏制不住地想走出别样的途径,体验别样的生活。漂泊之于生存与现实也许是痛苦的,之于精神内核的超拔却是自由之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布达佩斯的进出口贸易非常繁荣,俨然已成东欧最大的中国商品集散地。可张执任孑然一身,却要独自面对几仓库急需甩出的价值几百万美金的积压货物。布达佩斯是很漂亮,对他则是两眼一抹黑的浑沌地带。语言不通,环境生疏,文人到商贾的转换又来得那么突兀,他真的很失落。守着一个办公室一部电话,他觉得自己像个孤独的幽灵。铺开市区交通图,把自己当作坐标的一个点,再用手指去丈量,找到公司的开户银行、律师楼,再找到有轨电车左右两个站头或者四个站头处的麦当劳,幽灵的感觉消失了,眼前豁亮起来。工作链的重要环节有了,吃饭的地也有了,他还怕什么?学讲话,学开车,学交江湖上的朋友,总之是学做生意的所有拳脚。毕竟是北大荒操练过的,毕竟是温州商业染缸里出来的,毕竟对人和人的学问有着天然的习惯与兴趣,商场的博弈其实就是人心的博弈,他懂人,先就有了几分胜券。
也就春夏秋冬各一季,满仓库的货物见了底,该付的国内货款也都还清,他与弟弟合作的这个公司,终于偕同布达佩斯华商界,走过泥泞走进了兴旺期。虽然夜夜睡觉,张执任仍要在枕下藏掖一把黑黝黝的嘎斯催泪枪以防不测,阳光到底照亮了他渐渐舒展的双眉。
一年后,妻来了,几年后,女儿也来了。女儿上大学,妻与他并肩操作中国轻工产品进口生意,布达佩斯的一个家有了家的感觉,有了亲情的温暖和温馨。张执任带着妻女走过油画般美丽凝重的多瑙河,居然有了一份舟船被港湾接纳的欣喜。
之四
异国他乡的商海搏击是惊险刺激的,也是欢愉的。经历了5年大批量吞吐的进口贸易,金钱的意义成了转型书生的价值实现。笑过之后,张执任在满目夕阳的一个傍晚突然觉得倦了,厌了,沉睡已久的念头重又盘踞他的思维路径。他想为文,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出版社。
他知道这个动意在国外如虚无之处看海市蜃楼,会被很多商人嗤之以鼻,他也知道努力的回报多半是负数。可分明是他的理想,他的夙愿,从那本名闻遐迩的《文学青年》被禁令封杀的那一刻就在潜意识里蛰伏下来,他不愿辜负自己。人要挣钱天经地义,却也不是唯一的驱使。
张执任走出公司,开车走在高速路上,满脑子都是出版社的蓝图。一块接一块的路标写着匈牙利文迎面撞来,给他在非华文异域从事华文出版的挑战与刺激。他简直有点热血沸腾了。叫什么?做什么?世界华文出版社与它的主打杂志《世界华人名人录》就在转动的方向盘上诞生和凸现。
“礼赞龙的传人,礼赞中华民族。”真是出手不凡大手笔呵!《世界华人名人录》一开始就是顶级定位,要做就做最好的。张执任跑去中国,向当时出得够热的一些名人辞书词典取经,大抵都是条目式的,寥寥几字,一行编码,人变成符号,即便是大海捞针,捞出来的针也是模糊不清的。他可不想这么干。揣着巴掌大的纸片回了匈牙利,从合作伙伴处搬来旧电脑旧打印机,开始拟发传真的约稿函。用不来WORD,只好把标题的大号字剪下来狗皮膏药似地另贴到小字号规格信笺上,再一个个发传真到亚洲、欧洲、美洲、澳洲的各个国家各个城市,张开触须一般的人际之网,通过认识的名人结识不认识的名人,再通过新认识的名人结识更多的名人。他自己则鸟一般在天空飞,然后在各处栖息,用苦心和诚意敲开一扇扇并不轻易打开的门。门里的人无一不被感动,从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朱棣文到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文学巨匠巴金、著名导演谢晋,从风云人物陈香梅、靳羽西到金利来创始人曾宪梓、生物学家牛满江,都情意深切地支持他,寄来精彩传略,捧出珍贵的私人照相簿。
除了匈牙利,世界华文出版社在美国的另一个总部就设在后来被本-拉登炸毁的世贸大楼里。副社长副总编分别是姚琮与姚定康,都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一为已故周恩来总理的翻译,另为资深美中商务专家。幸好大楼坍塌时所有员工都逃过一劫,但办公室的电脑资料却全部摧毁。那一夜,张执任刚从新加坡回温,忧心如焚打了整整一夜电话,睡梦里都是惊魇。
20世纪最后的春天,图文并茂印制精美的第一期《世界华人名人录》诞生了。这部厚重广博的大书果然没有辜负张执任,从内容到形式都彰显了一个出版社一个做书人的抱负与追求,在海内外赢得掌声,并作为炎黄子孙的颂歌列入包括联合国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众多海内外重要图书馆及研究机构的馆藏资料。如今10年过去,这部大书即将出齐12期,作为拳头产品纳入出版社的编年史。
之五
如果以为这本杂志就让张执任踌躇满志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是温州的儿子,不可能不为自己的城市留下点什么。《海外温州人》是世界华文出版社另一个品牌工程,上下两册,栩栩如生地展现了220位温裔华侨华人的群像,以不同视角讲叙了他们走闯天下的风雨历程和人生故事,是一部洋溢着浓郁乡情而且好看好读的纪实写真,开创了一座城市华侨史的最新篇章。事实上,这套丛书不仅仅为同是温州人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写史立传,还是张执任献给故土的一瓣心香,一份礼物,凝聚了他的深情怀恋
还有大型文献画册《世界华商》,一部重达两公斤的精装大书,由张执任和他的出版社为主,全球30多个华人华侨团体参与编辑,出版的意义超越了出版。
再就是由“《世界华人名人录》派生的名人经典画册系列,一人一集,中、英双语,详尽反映传主的人生之路,是一套装帧印刷都属高档位的精品丛书。其中编辑出版“周颖南”一集时,张执任居然冒着酷暑,专门飞到新加坡呆了一周。待书出来,它的庄重大气连欧洲出版界的高鼻子出版人也竖起拇指赞叹不已。
今天,除了世界华文出版社董事长、总编辑,张执任还有世界华文传媒协会副主席、匈牙利华文作家协会主席、东西方文化无国界基金会董事局主席等头衔。我向来对采访对象的头衔不感兴趣,但张执任的不一样,都与文化沾边。大凡文化头衔,都没有含“金”量,都是赔钱的营生,海外尤甚。所以我为之感动,也为之钦佩。事实上,张执任引领的东西方文化无国界基金会,就成功主办了好几届“布达佩斯艺术节”,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也向欧洲乃至全球彰显了华人在文化领域的先锋作为。
说真的,不服都不行。
————选自温州都市报 2009年08月28日